法治资讯
法治资讯
贷款丧失诉讼时效的原因分析
贷款错过诉讼时效和保证期间的原因是复杂的。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信用基础欠佳和企业法制、信用观念淡薄。 高度健全的社会信用是健康交易秩序的基础。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与银行之间没有建立规范意义上的信用关系和经济主体关系,企业恶意逃废银行债权的现象屡见不鲜,部分企业贷款到期后,既不偿还贷款,又不签收银行贷款本息催收通知书,遏力躲避信贷人员或以各种理由拖延,致使诉讼时效过期届满。
2、法制不健全。目前我国法律对诉讼时效的规定过于粗疏,银行在实践中可以用来保全诉讼时效的手段十分有限,制约了商业银行保全诉讼时效工作的开展。在司法实践中更是存在着机械的严格规则主义倾向,部分基层法院甚至以企业签收银行的贷款本息催收通知书为银行主张权利、中止诉讼时效的唯一依据,在诉讼时效的认定上有放纵企业逃废债行为的倾向。
3、受过去账外违规经营影响,部分信贷资产质量差。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多数银行均存在一定数量的账外经营,此部分信贷资产虽然已经办理了并账手续,但由于此部分资产质量比较差,多数债务人已经名存实亡或者无法找到,客观上给银行保全诉讼时效带来了困难。
4、信贷队伍力量薄弱。贷款诉讼时效的保全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但在基层银行普遍存在信贷人员力量薄弱的现象。每名信贷员管理的贷款客户至少在二十多户,有的信贷员管理的贷款客户竞多达五、六十户。由于人手少 , 工作量大 , 给信贷员保全贷款的时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困难,时间和精力均没有保证。
5、部分信贷人员对保全诉讼时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支持的重点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产品老化、效率低下,亏损面大,缺乏竞争能力等问题,没有还贷能力或者还贷能力差。于是部分信贷人员便认为,反正借款人现在经营状况极差或者已经停止了经营,保不保全诉讼时效没有什么意义,在此认识基础上便怠于去保全这些贷款的诉讼时效,致使诉讼时效届满。